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年初人民网推出的“2013年两会调查”,近125万人次的网民票选出了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稳定物价、医疗改革、食品药品安全、法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及国防建设共十个关注的热点。2014年两会前夕,本网特别开设《向人民报告》栏目,梳理一年来上述热点领域的政策脉络,回顾政府一年来的工作进展,并对2014年作出展望。
2014年2月10日,人民网连续第13年推出两会热点调查,截至26日10时,“社会保障”过50万张投票暂居榜首。至此,自“社会保障”一词2010年引入热词调查以来,它已经连续四年位居榜首,且投票网友逐年增多。社会保障因其已有的巨大作用,也因其尚不成熟,承载着国民的巨大期待。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指出,2013年是我国社会保障新政密集出台的年度,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2014年,我们可以对社会保障改革有更好的预期,公平性会提升,在制度建设方面可以更加规范化。
2013年,社会保障新政密集出台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正式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有关主管部委推出的儿童福利系列政策、企业(职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政策等,都是惠及民生并增进人民福祉的新政。”在2014年2月22日召开的“中国社保30人论坛学术年会”,郑功成如此总结2013年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的进展,“国务院决定《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委托一些研究机构开展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则表明社会保障领域中的法规建设与重大制度设计更具有公开性、民主性与科学性,这是一个进步。财政部向全国人大首次报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揭示了国家立法机关对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监督责任在强化;而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定,不仅顺应了人口发展的需要,而且将对社会保障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盘点2013年我国社会保障方面的进展,不得不提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其关于“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关表述,被指是“社会保障领域的里程碑”。
《决定》提出,要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
因“对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作出了新部署”,《决定》被“中国社保30人论坛”全体成员评选为“2013年中国社会保障十大事件”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文件中改革的优先排序已清晰可见,比如,基础养老金实现全国统筹,制定社会保险待遇的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建立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等。
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养老金多轨制一直是社保领域焦点。在人民网“2014年两会调查”中,截至记者发稿时,有超过8成的网友支持养老金并轨,但认为当前的改革缓慢。与此相比,只有不到5%的网友认为双轨制“有合理性”;另有超过8成的网友认为,养老金并轨多年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触动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改革自身动力不足”。
“如果说以前人们更关注不同群体社会保障有无的问题,今后人们将会更关注不同群体社会保障的水平高低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如是评价。
2013年7月25日,人社部政策研究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尹成基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对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问题进行清理、研究,还有制度改革的设计,这里面的一个重点就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尹成基透露,上半年,人社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社保理事会等有关部门已经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下一步还要开展一些并行的研究,组织国内外专家开展相关研究,更充分地听取专家和社会的意见,来制定改革的方案。
“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人社部部长尹蔚民2013年末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总结2013年社保工作时如是说。
郑功成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方案还没有出来,但是表明我们国家在养老保险真正意义上进入顶层设计、顶层推动的阶段。“以往更多地是鼓励地方创新,现在是在过去地方创新的积淀之上,真正由中央政府研究拿出成熟的、定型的改革方案出来。从长期试验性的改革状态逐渐转向成熟、定型的新的阶段。”
郑功成呼吁,尽快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遭受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送进历史。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增强社会安全感
马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为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迈出重要一步,网友谓之“马年开工,马上有礼”。
新制度的覆盖面近5亿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750万人,比2012年底增加了1381万人。此外,目前全国约有15个省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养老保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进“新四化”建设的需要,这既有利于促进人口纵向流动、增强社会安全感,也有利于使群众对民生改善有稳定的预期,对于拉动消费、鼓励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2月10日刊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题为《让亿万城乡居民养老无忧》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尽管我国目前社会养老保险还包括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等多种,此次合并的只是后两项,但已经清晰地表明,我们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正在迈出坚实一步。
在王振耀看来,改革突破口的选择相当重要。人们往往认为所有的改革都要“啃硬骨头”,其实,成功的改革往往是从容易做的薄弱环节开启的。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是为整个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奠定了一项基础性工程。按照城乡统一的体制得到基础养老金,实现老有所养,建立坚实的底线保障以后,如果循此政策方向推进,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覆盖更多的人群,更大范围和更深领域的改革也将值得期待。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作为城乡一体化和社会养老保险整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面之一,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合并,并不意外。”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秋霖称,“但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离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城乡一体、整合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社部、财政部近日印发《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并开会强调,要实现统一制度名称、统一政策标准、统一管理服务、统一信息系统,推进制度创新和政策优化;实现参保人员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不同制度之间的“多维”跨越。据悉,该《办法》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
补上养老服务业发展“短板”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新华网随即刊文称,这是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采取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填补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的一举多得之策。
《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要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的作用,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2014年2月19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谈到养老服务业时表示,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政策落实过程中,有3个比较突出的难题,即融资难、用地难、护理人员队伍招聘难,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窦玉沛说,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是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之一。该文件带有行政强制性,规定在新建小区,要按照人均用地不低于0.1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没有养老服务设施的老旧小区,要通过购置、租赁、置换等措施来满足需要。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2014年有可能试水”,三中全会《决定》的相关表述,让郑功成预判:“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应该会进一步调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源,甚至在引入外资方面会有更大的突破。”据他了解,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养老服务业企业,非常关注中国的养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