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5日下午4点30分,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在科学校区法政楼512党员活动室开展了2019年第四期读书会活动。本次读书会由闫茂伟博士主讲、杨晓博士主持,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党总支书记朱彧、院长闻英以及部分教师参与了此次读书会。
新葡的京集团350vip8888副院长杨晓博士首先总结了上一期读书会的概况,并简要介绍了本期的主讲人和主题。接着,闫茂伟博士以“无产阶级产生的工业革命逻辑”为题对《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作了解读。
闫茂伟博士首先对《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的写作背景做了介绍。从文本的内容和写作时间来看,18世纪,自然科学、历史学、政治学、国民经济学、哲学等均取得了巨大进展和成就,而唯物主义作为18世纪科学的最高峰,固然也是18 世纪各门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但更为重要的是,18世纪的哲学并未解决历史上一开始就具有的实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必然和自由的对立,只是18世纪使得这种对立得以充分发展,且又使得消灭这种对立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恩格斯考察了英、法、德各自的哲学文化传统及其民族特点,于1843-1844年在英国相继撰写了三篇有关英国状况的文章,这是其中的第二篇。
接着,闫茂伟博士以“工业革命何以首先在英国产生?”这一问题为线索,分别从哲学前缘逻辑、社会根源逻辑和工业现实逻辑对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
第一,就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产生的哲学前缘逻辑来看,“英国人的民族特性在本质上和德国人、法国人的民族特性都不相同”,恩格斯比较分析了英国的经验论与法国的唯物主义、德国的唯灵论之间的不同,认为,英国人“没有普遍利益”且“对普遍利益不抱希望”,“只有单个利益”,而法国人则“把国家当做人类普遍利益的永恒形式”,同样,德国人也追求人类的普遍利益,只是他们是从宗教和哲学方面阐明的。这样,法国和德国的活动是民族的、整体的,而英国的活动则是独立的、原子的,包括工业实践活动在内。也就是这一特殊性,使得工业革命在英国打下了哲学思想观念上的基础,且一经与科学相结合,便在实践中产生了无法抗拒的力量。
第二,就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产生的社会根源逻辑来看,恩格斯论述了社会从农隶制到农奴制再到封建主义的发展过程,从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分解为一大推孤立的、互相排斥的原子”,这样,“一切同业公会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一切特殊利益的消灭,是人类走向自由的自主联合以前必经的最后阶段”。而英国早于法国和德国进入了这个阶段。这样一个阶段在恩格斯看来是“利益被升格为普遍原则”“利益被升格为人类的纽带”后产生了深刻的社会革命的阶段,这一阶段由此也是克服了“封建主义以及中世纪缺乏思想性的状况”的阶段,因为它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封建主义”“社会分裂为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出现。当法国人和德国人还深陷于这种状况的时候,英国人早已同这种状况进行了斗争并业已克服了这种状况。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那么英国人确实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人”。工业革命终究造就了工业文明,这是科学一方面和哲学、一方面和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前一个结合的结果是唯物主义、启蒙运动等,后一个结合的结果便是英国的社会革命——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这就不得不关涉到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产生的实践上的工业现实逻辑,它们一起为无产阶级的到来打开了大门、铺就了道路。
第三,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产生的实践的工业现实逻辑。“18世纪在英国所引起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由于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闫茂伟博士认为,恩格斯的这句话是这一文本中最醒目的、最深刻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工业革命本身所具有的工业现实中的核心要素。恩格斯认为,诸多发明使社会的运动活跃起来,比如陶器的生产在社会政治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们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英国工业的兴起”,而“一经形成的工业推动所带来的结果是无穷无尽的”。它改变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重塑了人际交往方式,而最显著的也是改善了交通,促进了人员、市场和不同文明的流动以及城乡的不同发展。同样,无产阶级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并开始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解读的最后部分,闫茂伟博士简要分析了文本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工业革命何以产生以及工业文明时代给当今的启示意义。闫茂伟博士认为,读恩格斯的《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一个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工业革命、工业文明之所以产生,正如恩格斯所说,得益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实践的结合。那个时代如此,如今以及今后的任何一个时代也是如此!放眼全球,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内,若想在人工智能时代等先走一步、引领世界,哲学(主要是世界观与价值观)、自然科学(尤其是涉及基本原理与理论的基础学科)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理论作用与科技转化)等均需要加以重视并取得发展与进步,唯有此,才能拥抱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历史也早已证明,凡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必然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繁荣首先来做铺垫的,基础教育、基础学科乃至那些看似无用、无经济效益的学科更是具有重大意义,并影响到长远的未来。
在闫茂伟博士解读完毕后,参与本次读书会的各位老师就文本背景、内容和现实意义展开了充分讨论。朱彧书记饶有兴趣地结合自身到英国考察学习的经历与感受,就英国的历史人文、民族宗教、思想学术、城镇发展等讲述了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国产生的原因,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邹兵老师、陈亮老师、刘吟霄老师分别从实证研究、英国地理人文、文本的现实意义展开了相互讨论。
王铜静老师认为,恩格斯指出英国的社会革命——漫长且低调——比德国的哲学革命和法国的政治革命,影响更大,且其实践性更强(实践上更快达到目的)。恩格斯认为政治的、哲学的革命都必定通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那么,为何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呢?在恩格斯看来,社会革命具有这样的几个特点:波及面广、变革得深、实践性强。不过这种社会革命导致的结果则是:“人类今后不应该再通过强制即政治的手段,而应该通过利益即社会的手段联合起来”,“利益的统治必然表现为财产的统治”,人变成了物的奴隶,这一资本阶段(金钱贵族),是人类走向自由的自主联合以前必经的最后阶段。
聂海杰老师认为,闫茂伟博士的讲解非常深刻。茂伟博士专业从事的是伦理学研究。但从他讲解看,从他基于“三个逻辑”对恩格斯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诠释看,读出了不同的味道,问题抓的也非常到位。这一点再次凸显了我们学院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可以让大家深入领会和学习经典著作的思想内涵,而且大家可以基于各自不同的专业视角进行对话和交流,展现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时代魅力。
根据茂伟博士的发言内容所涉及的几个问题,聂海杰老师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恩格斯这篇文章展现了不同于马克思的风格和风采。同一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还较多地受到黑格尔的影响,思辨味道比较浓厚,十分晦涩抽象。与之不同,恩格斯已经基本走出了这种“思辨逻辑”,即从纯粹的哲学研究走向了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实证研究。不过,也有专业研究者提出了相反的看法,认为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获得了极为丰富的方法论启示,而恩格斯可能迟到1845年才阅读到此书,由此导致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市民社会的视角与能力的差异。(山之内靖《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57)对此,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进行体会和思考。本期我们学习的《英国状况 十八世纪》这篇文章,就是恩格斯这种实证研究的结晶。这是恩格斯写于1843-1844年间的三篇研究英国状况的文章第二篇,第一篇是《英国状况 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第三篇是《英国状况 英国宪法》,其中第一篇发表于《德法年鉴》,第二、三篇发表于《前进报》。
聂海杰老师发言指出,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从三个层面展现了对于“英国状况”的思考。第一个层面是“什么是18世纪”,即18世纪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如何。对此,恩格斯在文章中给出了非常深刻的分析:“18 世纪是人类从基督教造成的那种分裂涣散的状态中联合起来、聚集起来的世纪,这是人类在走上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道路之前所走的一步,可是正因为它是这样的一步,所以它仍然是片面的,还陷于矛盾之中。”恩格斯的这个判断揭示了18世纪的本质内涵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进程中的重要位置。这个判断虽然尚未达到唯物史观的高度,但是已然初步展现了恩格斯力图从世界历史发展整体进程中认识人类社会某个发展阶段的一种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历史主义倾向。第二个层面是对“18世纪的英国的社会革命”的分析。在这里,恩格斯自觉地从客观的历史发展逻辑视角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了德国、法国和英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对分别发生在三个国家的哲学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作了比较分析,并重点分析了英国革命。恩格斯对于英国革命的评价十分高。认为英国发生的这场“社会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学的革命必定通向社会革命;这场社会革命在英国已经进行了七八十年,目前正在向着自己的决定性关头快步迈进。”恩格斯没有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本质维度,大致地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揭示了这场社会革命的本质。本质而言,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对封建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的革命。革命的结果将引发市民社会的巨大变革:“英国的社会革命大大地发展了封建制度的废除所引起的这些结果,以致基督教世界秩序灭亡的危机已经为期不远;而且,这个危机时代,虽然不能准确地从年份和量上加以预测,但可以确切地从质上加以预测:一旦废除了谷物法并实行了人民宪章,也就是说,一旦金钱贵族在政治上战胜了门阀世族,而工人民主派又在政治上战胜了金钱贵族,这个危机就必然到来。”危机的结果将如何呢?恩格斯从第三个层面即“英国的前途命运”进行了分析。“18 世纪在英国所引起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由于工业革命,产生了无产阶级。新的工业总是需要大批常备的工人来供给无数新的劳动部门,而且需要的是以前未曾有过的工人。”恩格斯强调指出:“1780年以前,英国的无产者很少,这是上面所描述的英国社会状况必然产生的结果。”因此,英国社会革命的结果是新的矛盾的产生。这是英国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这里呈现出历史发展的某种“循环特质”(实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运动固有的矛盾特质):新兴的资产阶级取代了封建地主和贵族的统治,确立起“资本统治”;然而,这一资本私有制及其统治本身又将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又必将引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这一矛盾的结果是什么呢?呼之欲出,显然是新一轮的社会革命。这一社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的社会革命有何区别?“且听下回分解”。对此,恩格斯在这篇文章中并未展开分析,预告将在第三篇文章中进行分析。
最后,杨晓博士对本期读书会作了简要总结。他首先对主讲人闫茂伟博士给大家带来的解读尤其是各位老师的积极讨论表示感谢,认为本期读书会讨论氛围很好,达到了预期目的!此外,大家还就进一步办好读书会以及其他事项做了探讨,并决定,第五期读书会将于5月9日举行,由罗振博士主讲恩格斯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